姜醫師專欄 | 2020.07.22
【你的大腦是爬蟲腦還是哺乳腦?】
科技的進步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日新月異,其變化的速度從通訊方式就能看出來。
百年以前普遍的通訊方式只能透過書信,在書信往來的方式維持了千年之久後,於十八世紀初才有了電報的發明,之後從固定電話到行動電話的演進,更是在短短的百年內快速的變化著,通訊速度也從2G一路飆到即將面臨的5G時代。
這樣的速度快的讓人措手不及嗎?
如果知道了大腦傳遞訊息的速度,你應該會更驚訝於這個我們天生內建的超級資訊網。
與生俱來人人都有的超級電腦
身體所有的行為都脫離不了大腦的掌控:
從有自覺的手舞足蹈,到無自覺的器官自行運作;
從千思百慮的縝密計畫,到不假思索的本能反應;
這部超級電腦掌控著身體各種大大小小的事情,而且神經傳遞訊息的速度無法計量、選擇組合的處理方式無法預測,面對功能如此強大的大腦,現代科學仍致力研究中,對於腦科學認識的越多,就越能理解生命的奧妙,那麼我們該如何認識大腦呢?
【三腦一體的概念】爬蟲腦、哺乳腦、人智腦
神經科學家Paul McLean在1960年代提出三重腦假說,簡言之是將大腦分為三大部分,以現在的科學來說,雖不是最精準但卻很貼近,清楚說明了三腦能獨立運作各司其職卻又能相互合作的特性。
《爬蟲腦》
整個大腦最內層的區域,又稱腦幹,掌管身體的本能反應,例如:逃跑、反抗、呼吸、心跳、體溫…等為了維持生存的各種行為。
腦幹是將訊息傳遞至大腦與身體各處的重要橋樑,協助自律神經調節身體器官的運作,所以當威脅生存或緊急事件發生時,爬蟲腦會率先掌控反應,決定先逃跑或先反抗,比如看到一盆水潑向我們時,大腦還來不及分析水是冷是熱,身體就會自動反應先躲開。
《哺乳腦》
大腦的中間層、腦幹的上方,又稱邊緣系統,決定身體的情緒反應,這個區域內還有海馬迴(hippocampus)及杏仁核 (amygdala),所以也與學習、記憶關聯,而其中杏仁核與情緒息息相關,特別是恐懼、憤怒等負面情緒。
視丘(thalamus)是訊息從腦幹傳回大腦的中繼站,如同郵差般負責發送訊息到大腦相應的位置;而下視丘(hypothalamus)則是負責發送從大腦而來的訊息到全身各處,指揮著自律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系統。
《人智腦》(或理智腦)
大腦的最外層,也是面積最大的部分,又稱新腦皮質(neocortex),是身體的思考中樞也是指揮中心,負責理解、分析、語言、邏輯、想像、和情緒控制等功能。
所有的哺乳類動物都有新腦皮質,甚至在鳥禽中也有發現;動物擁有許多天賦的能力,甚至透過學習與觀察,也能發展出如社會般複雜的共存模式,但是人類不僅是能建立社會秩序,還能創造文明、科學等更複雜的行為,因為人類的大腦裡有約860億的神經元協助大腦統籌所有的感覺與運動訊號,進一步主導情緒、組織規劃等行為,讓人類得以發展出不同於動物的生活模式。
認識了三腦的概念後,可以知道人類不同於動物最主要的關鍵在於人智腦的發揮,但是在生活中,我們卻無一不被情緒牽引。
喜愛歡樂、厭惡痛苦,是所有生物一致的追求,對情感或物質的渴求,更是從哺乳腦誘發的慾望;在生命面臨考驗之際,本能反應更會凌駕於情感與理智之上,但如果生命總是由爬蟲腦與哺乳腦控制,那麼人類如何異於動物呢?
不要被情緒綁架人生
情緒的產生有兩個歷程,一個是自動化,一個是可控制。
正常情況下,當身體接受到來自外界的訊息時,最理想的狀態是由新腦皮質進行分析與指揮的掌控,但是當壓力、負面情緒產生時,會使杏仁核特別活耀,進而影響訊息的傳遞,比方說:
我們都知道影子是正常的物理現象,平時見到影子時並不會有任何感覺,但是若在聽過恐怖的故事後或是緊繃的情緒下,見到一點影子也足以讓我們膽戰心驚,甚至拔腿狂崩。
同樣一件小事,在冷靜與恐懼的情況下,所做的決定會有所不同,這是因為杏仁核與壓力、恐懼有關,訊息在透過杏仁核的影響下可能會被放大或壓抑,導致新腦皮質接收到錯誤的訊息,進而做出錯誤的判斷,所以在憤怒、猜忌、痛苦、壓力等負面情緒下所做的決定,大多是充滿情緒化、不理智的。
而這種自動化情緒的產生,大多來自平時的習慣,比如遇到事情不喜歡思考、遇到痛苦想要逃避、遇到問題喜歡拖延…等等,如此負面態度經過長時間的反覆練習後,慢慢就會變成由杏仁核控制情緒,影響生活的品質甚至是身體的健康。
讓人智腦掌舵生命的方向
生物演化的奧妙讓大腦的功能既可以掌控生存的能力(比如呼吸、血壓、心跳)並使其自動化,不需要我們再費盡心思憂慮存活的問題,也讓我們能夠透過學習與思考的方式來訓練大腦,產生能夠抉擇的智慧。
生命可貴,莫只為了生存而努力,更莫僅為生活品質而打拼,若能發揮更多助人利他的精神才是令人敬佩。每每經歷天災人禍後總能帶給我們許多省思,同在名為地球這艘大船上的我們,一起共用資源、一起體驗生命,細細觀察後就會發現其實我們與他人無二,因為我們都想要快樂、不想要痛苦,所以若能放下分別心,不論宗教、國家、種族、性別都能和平相處,發揮人智腦更大的價值-愛與關懷、利他利己,那麼生命才更具有意義。
Reference:
健康之道撰稿小組編輯
姜醫師潤稿/核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