姜醫師專欄 | 2019.04.11

認識胃食道逆流

胃食道逆流的發生通常和飲食習慣有關,因為胃門口的賁門括約肌鬆弛了,所以胃中的胃酸逆流回食道,而引起臨床症狀或造成食道黏膜組織改變的一種食道疾病。為什麼胃酸在胃中不會損傷胃部黏膜細胞,但逆流回食道卻會傷害食道黏膜組織呢?要了解這個原因,必須從組織學的角度來探討胃部和食道的構造。
 

胃部

胃的結構主要分成四大層,由外到內分別是漿膜、肌肉層、黏膜下組織和最內層的黏膜;肌肉層較厚且可分為三層,最外層是縱走肌,內層是環走肌,縱走肌在食物行進方向的前方放鬆,以容納食物;環走肌在食物行進方向的後方收縮,以推進食物,此外縱走肌和環走肌中間還有一層斜走肌,功能為攪拌食物。最內層的胃黏膜會形成許多皺襞(rugae),胃黏膜表面有許多小溝,縱橫交錯,將黏膜分隔為直徑1-6毫米大小不等的小區,叫做胃區(gastric areas)。每一胃區用放大鏡觀察時可見許多小凹,叫做胃小凹(gastric pits),小凹底部有數個胃腺的開口。胃黏膜層有許多胃腺,有分泌消化酶、鹽酸和激素的作用。


胃中的消化酵素需在強酸的環境,才能夠轉化成有效的狀態,因此胃中的壁細胞(parietal cells)或稱作泌酸細胞(oxyntic cells),主要分泌鹽酸(HCL),維持胃蛋白酶作用所需的酸性環境。所以胃液的酸度很高(ph值為1.5~3.5)。但是胃黏膜一直維持在這麼酸的環境下,為什麼不會被強酸傷害呢?原來是在黏膜層有表面黏液細胞(surface mucous cell)、黏液頸細胞(mucous neck cells),可分泌重碳酸根離子HCO3-(high bicarbonate)的鹼性黏液(alkaline mucin)來中和胃酸,保護自己不會被自己消化掉。
 

食道

接下來看看食道的組織構造,食道只有較陽春的三層構造,由外到內分別是肌肉層、黏膜下組織、黏膜層;最外圍的肌肉層在食道上段為骨骼肌,收縮力量較大,可幫助吞嚥,食道中段的平滑肌逐漸出現於骨骼肌之間,越往下越多,食道下段均為平滑肌。而食道黏膜的腺體也可分泌黏液,但並不如胃有完善的禦酸機制,所以長期的胃液逆流會造成食道黏膜損傷,患者會感覺食道異物感、吞嚥困難、打嗝、胸痛、夜眠咳嗽、氣喘等症狀。


一般對於胃食道逆流治療以藥物為主,目標是降低胃內酸度及減少胃液逆流機會,常用治療用藥包括以「制酸劑」中和胃酸,可降低對食道黏膜的刺激,改善症狀,但療效不佳。「胃腸蠕動促進劑」可增加下食道括約肌壓力,促進食道蠕動及加速胃排空;「第二型組織胺拮抗劑」、「氫質子幫浦抑制劑」是抑制胃酸分泌。但這些用藥都會產生連帶的副作用,治標而不治本。
 
因為長期極端、過度的飲食習慣造成胃的壓力,以及老化的原因,造成括約肌鬆弛而產生胃食道逆流。只要飲食習慣改變,避免過度、極端的進食方式與食物,讓身體慢慢的回復平衡,則可以回復到正常,如果只是用藥物抑制,但飲食習慣不改變,那麼胃與食道長期還是處於壓力之下,久了會產生更多的問題。

 

治本之改善原則

只要飲食習慣改變,避免過度、極端的進食方式與食物,讓身體慢慢的回復平衡,則可以回復到正常,如果只是用藥物抑制,但飲食習慣不改變,那麼胃與食道長期還是處於壓力之下,久了會產生更多的問題。
 

調整時把握以下的飲食原則

  1. 進食速度:進食要慢、避免吃太快
  2. 進食的量:少量多餐,避免一下吃得太多、或餓的太久。起床喝水時,不要一下喝一大杯,小口小口喝
  3. 食物的性質:

  • 避免太過刺激的食物,例如過冷、過熱、過酸、過甜、過辣
  • 盡量避免熱湯、湯麵、稀飯等,太多水會漲,且稀釋胃液,食物不易消化
  • 避免飯後就馬上喝冰涼的飲料,讓胃減慢消化


簡而言之,就是把握平穩、適度的原則,慢慢來,不要過度、極端即可慢慢的改善。